1983年6月14日,一位不同寻常的老红军悄然离世,他的遗体告别会将在八宝山公墓的礼堂举行。位于骨灰堂东院东二室277号的地方,是他最后的归宿。骨灰盒上简简单单地写着两个字——“哑巴”,而籍贯则标注着“四川大渡河附近”。
那时,他的骨灰旁边,静静地放着他的全部家当:几套整齐的军装,一顶已经发旧的帽子,一对曾为他骄傲的红袖章,几枚象征荣誉的奖章,和五双新胶鞋。这是他一生的陪伴物件,见证了他年轻时的奋斗岁月。
在这个八宝山的区域,埋葬着无数曾与他并肩作战的红军战士,而那位编号为277号的老红军,拥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。尽管他在红军时期仅仅是一名普通的炊事员,但却获得了毛主席、周总理以及朱德总司令的高度赞扬,并且亲切地被称为“哑巴同志”。
展开剩余86%回溯到1935年,红军正在执行一项转移任务,穿越四川大渡河附近的山区。此时,人民在地方军阀的压迫下生活得如履薄冰。为了避免为红军提供帮助而遭到杀害,很多村民都选择了躲藏。四川的山路崎岖险峻,陌生人很容易迷失。为了找到正确的道路,红军队伍四处寻找当地的百姓来指引他们。
在一次寻路的过程中,政治保卫大队的肖士杰找到了一个穿戴破旧、戴着斗笠的中年男子。“老乡,你好,我们是红军,迷路了,能不能请你带我们一段路?”肖士杰开口请求。
然而,这个男子却只发出“啊呀、咿呀”的声音,完全没有回应肖士杰的话语。肖士杰起初以为这名男子在装聋作哑,意图混淆视听。于是,他厉声道:“你别装哑巴,是不是敌特派来的间谍?”
但这名男子并没有受到威胁的恐惧,反而加大了手势动作,眼神中透出一股茫然而无助的神情。肖士杰看着这副模样,终于觉得这个人可能真的是哑巴,而非间谍。为了安全起见,他还是将这名男子带回了营地进行看管。
营地里的指挥官看着这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,也无奈摇了摇头,笑道:“士杰,你看看,这可不是找向导的样子,咱们找的是能带路的人,不是哑巴。”
经过几天的观察,大家逐渐放下戒心,认为这个人并非敌人。可令所有人意外的是,这个哑巴似乎铁了心要跟着红军队伍走,不肯离去。
于是,肖士杰和哑巴一同加入了红军的行进队伍。经过艰苦的跋涉,他们终于到达了夹金山脚下的懋功,哑巴也正式加入了炊事班。随着红军队伍的前进,哑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跟随者,而成为了炊事班的不可或缺的一员。
经过长时间的磨合,炊事班的战士们渐渐接受了这个“哑巴同志”。然而,红军队伍深知前路险峻,决定不再继续带着哑巴。于是,炊事班的王班长特意安排了哑巴吃得饱饱的,手里装着馒头和银元的布袋交给了他,希望他不要再跟随队伍。
然而,哑巴并没有听从劝告,而是依然跟着队伍。无论怎样,红军战士们都无法劝说他回去。为确保哑巴不再跟随队伍,谢司务长甚至将他绑住,然后带领大部队加快行进的步伐。无论如何,哑巴始终没有放弃,拼尽全力追逐着队伍的背影。
最终,哑巴的坚持感动了队伍中的政治保卫大队的同志们,他们纷纷向上级申请,决定留下这位忠诚的“哑巴同志”。对于哑巴来说,他并没有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,而是通过手势和动作,画出国民党旗帜并用拳打脚踢表达自己对敌人的憎恨,同时也用大拇指指向身边的红军战士,显露出他对红军的真心信仰和支持。
这让大家明白,哑巴曾经被国民党囚禁过,他的愤恨与忠诚,也正是基于对红军的深刻认同。从此,哑巴就彻底成为了红军的一员,且这一生便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哑巴虽然不能言语,耳朵也不灵光,但他有着敏锐的反应力。一次,在行军途中,敌人的飞机飞速掠过,低空扫射。然而哑巴背着行军锅,挑着扁担,依旧步伐坚定,走得一丝不乱。尽管战友们四处躲避,几乎每个人都急着扑向哑巴,但飞机锁定了他,并且投下了炸弹。幸运的是,哑巴的行军锅在爆炸中替他挡住了大部分的冲击,虽然锅被炸出了一个大窟窿,但他本人却毫发无损。
然而,哑巴心中却充满自责,他觉得自己未能保护好这口锅,便无法保护战友,也无法保护人民。所有战友都劝他说,锅坏了可以修,但生命却一去不复返。但哑巴却执意背着它,心中始终不肯放下。
时间一晃,队伍不断深入敌后,直到抵达延安,哑巴的坚韧和勇气,最终得到了中央的认可。他被授予了“水官”这一称号,并在南泥湾的开荒工作中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力量,承担起了挑水、做饭等后勤工作。
无论生活多么艰苦,哑巴从未抱怨过。他把每一滴水,每一颗果树都当作自己的责任去照料。对于红军来说,哑巴不仅是一个体力劳动者,更是一个精神的象征,他的坚韧、纯粹与忠诚,深深感染了每一个战士。
1955年,哑巴被授予了公安警卫师的少尉军衔,成为了部队中的一员。而即使在这一军衔的背后,所有人也依然记得这个在红军历史上,不曾被遗忘的名字——“哑巴”。
1983年,哑巴在他那年老体衰时去世,留给世界的是他那平凡却伟大的一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