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44年,明朝亡于李自成,清朝“黄雀在后”入关,由边疆割据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,开启全国性统治。
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清圣祖康熙帝在位的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,是清朝的第76年,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的盛世之康雍乾盛世的第一阶段。
在两年前,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春,准噶尔部大汗策妄阿拉布坦(噶尔丹之侄)出兵进攻西藏,占领拉萨,并且将清廷支持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杀死,意图控制藏传佛教格鲁派,控制西藏,再进而影响到信奉格鲁派的蒙古诸部,当时康熙帝紧急下令驻扎在西宁的清军向拉萨开进,并在途中与和硕特部的军队汇合,双方共有七千余人,结果因为轻敌冒进而被准噶尔部全歼。
康熙帝再一次面对巨大的挑战,准噶尔部很可能会进一步彻底控制西藏,那青海岌岌可危,蒙古诸部也会受到很大影响,届时他面临的压力将会比当年面对噶尔丹的压力还要大。
展开剩余72%因此康熙帝经过深思熟虑以后,以第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,以天子亲征的规格率军驱准保藏,最终在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十月,清军将准噶尔部驱逐出西藏。
该事件有着两大重要意义,一是清军首次入驻西藏,对于西藏的控制力大为加强,在此基础上,康熙帝决定排除蒙古诸部长期以来对西藏的影响,开始宣称蒙古诸部不再是格鲁派的保护者,清廷才是格鲁派的保护者,并且留下军队和两位大臣长驻拉萨,可以视为驻藏大臣的前身,又启用西藏地方贵族执政,使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,两相结合下极大加深了对西藏的统治。
康熙帝此举不只是使得清朝的疆域进一步西扩,更是进一步巩固了清朝在西藏、青海、蒙古诸部的统治,奠定了雍正帝时代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,收复青海,乾隆帝时代平定了准噶尔部,收复新疆的基础。
二是胤禵为大将军王也意味着九子夺嫡达到新的高潮,因为清朝是家族式开国,是上阵父子兵,因此在初期并非一般王朝那般是储君坐镇京师,不轻易领兵出征那般,像康熙帝就授予诸子很大的实权,以子嗣作为维护皇权的重要一极,并且在出征时还下令皇子参与战事,他让胤禵率军独当一面,很明显是对他另眼相看,在储位空悬的时期,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,所以胤禵在当时被朝野上下认为是康熙帝默定的储君。
康熙帝对于胤禵也是表现出很大的重用和信任,胤禵在出征期间,甚至可以代表了他的意志,因此在西藏的藏文记载中,甚至有直接称呼胤禵为皇太子的记载。
渠料次年十一月,康熙帝突然驾崩于畅春园,根据《清世宗实录》、《清高宗实录》、《上谕内阁》等史料记载,康熙帝因为是突然驾崩,所以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场,由隆科多口述康熙帝遗命,立皇四子胤禛为新皇帝,之后根据隆科多口述遗命内容润色而成《康熙遗诏》。
因为只有隆科多这个唯一“人证”,由此引发了雍正帝篡位风波,在当时不只是八爷党不服雍正帝,很多王公大臣也是不服雍正帝,像康熙帝的表弟鄂伦岱就曾将雍正帝的谕旨直接扔在地上,使得雍正帝下不来台。甚至雍正帝的生母德妃都不愿意当皇太后。
虽然之后雍正帝亲自在《大义觉迷录》的大作中解释此事,是改变之前亲口说得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场的说法,而是说道当时不只是隆科多一人在场,还有其他七位皇子在场见证,更是有着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拙劣感。
因为当时雍正帝已经彻底掌握大权,残酷打压了八爷党等反对派,威压诸王大臣,形成了“一言堂”,而他所说的七位皇子,要么已经被他打压致死,诸如八阿哥胤禩。要么已经被圈禁,诸如十阿哥允䄉。要么就是谨小慎微之人,雍正帝说什么就是什么,诸如七阿哥允祐。要么就是雍正帝的铁杆,诸如十三阿哥胤祥。至于隆科多更是已经死去。
所以雍正帝虽然勉强压住了篡位的争议,但其前后矛盾的说法,即使依靠皇权掩盖了一时,也不可能永远掩盖,他的篡位争议也是一直持续到今天,成为一个未解之谜。
当然无论雍正帝是不是正常继位,他接棒康熙帝,继续康雍乾盛世,使得清朝继续保持巅峰状态,继续延续了清朝初期连出雄主的状态,用成绩证明了自己,所以篡位与否也不是那么重要了。
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,欢迎吐槽、点赞、关注~
发布于:山西省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